近日,市场监管总局批准发布《校园配餐服务企业管理指南》国家标准,这一举措为校园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完善添上了重要的一笔。该标准将于今年 12 月 1 日正式实施,适用于为中小学、幼儿园学生提供学生餐制作及配送服务的校园配餐服务企业,是校园配餐服务管理领域首个国家标准。其内容涵盖了食谱及原料管理、加工制作、备餐与配送、用餐服务、服务评价改进、应急处理等全链条,为校园配餐服务企业的合规管理提供了详细的标准化指导。
对于食品类企业而言,过往执行的多为 “内部管理标准”,而非外部强制性国标。在此背景下,《校园配餐服务企业管理指南》的出台显得尤为特殊。它针对特定企业生产过程和管理流程进行规范,以超细化、超规格的标准化监管,彰显了对校园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视。
这一国家标准最直接的影响,是以程序要求保障制餐的卫生与安全。与此同时,它还产生了更为深远的意义 —— 抬高了 “校园配餐项目” 的准入门槛。其中规定了 “大宗食品集中定点采购制度”“餐食加工过程须接入互联网 + 明厨亮灶系统”“配送车辆宜专车专用并安装定位跟踪系统” 等内容。显然,要满足这些要求,企业自身需要具备一定实力,这无疑将那些临时注册、小散弱乱的 “供餐企业” 拒之门外。
通过严要求、高门槛,推动校园配餐领域汰弱留强,强化相关企业的规范化与品牌化,提升市场集中度,这正是该国家标准的长远价值所在。让有实力的企业进入市场,将 “关系户”“地头蛇” 排除在外,实现供给侧的升级,校园配餐食品安全自然就有了源头保障。
在原料采购环节,标准规定实行米、面、油等大宗食品集中定点采购制度,每批次原料检验检测报告必须留存,每种大宗食品原料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品类覆盖检测,对农药残留等安全性指标重点关注。以往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采购来源不明食材的乱象,有望借此得到有效遏制。
制作环节同样有严格要求,餐食加工过程须接入 “互联网 + 明厨亮灶” 系统,并向学校、家长和学生公开展示食品加工的关键操作流程,接受全方位监督。并且,每天送餐的每个食品品种都要分别留样,留样时间不少于 48 小时,以便在出现食安问题时能够精准溯源。
运输环节也不容忽视,配送车辆必须封闭式管理,安装定位跟踪系统,并向监管部门备案,确保餐食在运输途中不受污染,运输过程可追溯。
标准化建设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,从食品安全法到《校园配餐服务企业管理指南》,我国校园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正逐步走向完善。不过,标准发布只是第一步,更重要的是落地实施。围绕标准的实施,相关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,建立常态化监督检查机制,定期抽查配餐企业,对违规企业严肃处理并列入黑名单。学校也应积极参与配餐管理,设立家长监督委员会,定期收集家长意见并反馈给企业督促改进。此外,还可借助媒体和社会力量,鼓励公众举报违规行为,营造全民监督校园配餐的良好氛围。期待在国家标准的规制下,校园配餐行业能健康、有序发展,让学生吃得安全、营养、放心。